English

大兴学习之风 推进黑龙江二次创业

1999-02-09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徐有芳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新年伊始,党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为在全党特别是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兴学习之风带了一个好头。在研究班结业式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了贯彻中央的要求,本报从今天起开辟《大兴学习之风》专栏,邀请部分参加金融研究班的领导同志撰文,联系实际,谈谈他们的学习体会,以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倡导勤奋学习的好风气。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金融研究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和各级干部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我们黑龙江省兴起新的学习热潮,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搞好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完成省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跨世纪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通过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全部工作的理论基础,号召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全党全国兴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现在又一次号召全党大兴学习之风。这是意义深远的战略决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和各种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居高望远,统揽全局,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学习是为了应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大兴学习之风,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于我们黑龙江来说,就是着眼于推进“二次创业”的伟大实践。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实践中,我们通过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了“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跨世纪战略任务。这次创业,与第一次创业相比更宏伟、更艰巨、更复杂,更具有革命性和探索性。它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学习,更加需要大兴学习之风。首先要大兴学习邓小平理论之风,学会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二次创业”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实践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当前尤其需要用邓小平理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凡事习惯于从抽象原则和僵化的思维定势出发的旧观念,树立大胆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新观念;破除片面追求速度的旧观念,树立依靠质量效益求发展的新观念;破除固守狭隘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旧观念,树立顾全大局为加快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的新观念;破除单纯依赖国家“等、靠、要”的无所作为的旧观念,树立图强求变、敢闯敢试、勇创大业的新观念;破除因循守旧、等待观望、安于现状的旧观念,树立大胆探索、竞争向上、敢为人先的新观念。通过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经济大发展。江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宏伟的、波澜壮阔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不仅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同时要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知识来丰富和提高自己”。从我们所进行的“二次创业”的实践要求来看,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全新探索,许多东西我们不熟悉或者说知之甚少。因此,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同时,要在全省首先在党员和各级干部中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努力做到按经济规律和按经济法则办事。特别是要引导全党和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做好金融工作、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是经济运行的核心、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研究金融工作、学习金融知识,是提高领导水平的客观需要。进而重视学习金融知识,切实抓好金融工作。此外,现代营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都是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推进“二次创业”所必不可少的,我们也要组织全省切实学习好、掌握好、应用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所进行的“二次创业”是以不断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的实践过程,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面临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搞好“二次创业”。因此,我们还要在全省大兴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之风。不仅下大力气办好各级各类教育,而且要在全体人民中特别是各级干部中大力提高科技知识特别是高新技术知识素养,充分了解和把握世界科技进步的趋势,抓好科技创新和转化工作,为“二次创业”积累强大的后劲。

总之,“二次创业”是个不断学习探索的开创性实践,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现代的还是历史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我们都要认真组织学习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省人民不断探索,如期实现“二次创业、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